非遺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稀有的文化資源。辦學以來,重慶市女子職業高級中學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方針政策,針對女性教育打造美育品牌,面向全體學生開設面塑、掐絲琺瑯、花絲鑲嵌等非遺技藝課程,讓學生學習、傳承傳統技藝,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內打造非遺工作室和“重慶市非遺集散地”,助推了學校品牌建設和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了 “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使命任務,為傳承和傳播非遺文化指明了方向。學??偨Y多年來傳承非遺技藝的教育教學經驗,深度剖析當前存在的受眾群體為學生、群眾認知度較低的問題,依托“重慶市創新創業研究基地”,創設了“思想引動、課程推動、平臺帶動、資源助動”的“四輪驅動”非遺特色創新創業育人模式(如圖1所示),旨在通過創新創業,讓更多社會群體認識非遺、了解非遺、喜歡民族技藝,擴大文化遺產的影響力,進而增強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圖1 “四輪驅動”非遺特色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在宏觀層面加強頂層設計,厘清思路
教育改革需要從宏觀層面作出規劃布局,校黨委會凝聚以非遺技藝傳承與傳播為核心的創新創業教育共識,把通過創新創業傳播非遺文化納入學年工作思路和行動計劃,制定《基于非遺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實施意見》。強化內部治理結構,建立起“室—系—?!绷Ⅲw化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即非遺工作室作為生產研發基地,負責創新團隊成員開展項目的創意、研發、生產;專業系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部門,負責修訂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推進課程建設;學校教師中心、學生中心、項目辦作為協調部門,負責場地、設施設備資源供給,研制學分轉換、評優評先制度文件,壓實責任,上下聯動,共同培育非遺創新創業項目。同時,將外部環境作為發展的軟環境,聯動政府部門、普通中小學和企業,加強政策指導和支持,開展職普融通,加強與企業的產教融合,打通市場銷售渠道,爭取資金與空間扶持,讓非遺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以蓬勃之姿盈滿校園。
在微觀層面,師生認同形成意識
教師是教育教學改革的生力軍,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思維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思維習慣。學校鼓勵專業課教師拓展專業領域,在非遺上做文章,知非遺、學非遺、傳非遺、創非遺技藝,與校外非遺傳承人組建非遺實踐指導團隊,由職業生涯導師組成創新創業教育教學團隊,由教師與企業組建研發團隊,定期開展主題教研活動、專題培訓,讓教師在思維碰撞中由單一的技能傳授者變為文化產業的推動者。
學校同時為學生營造創新創業環境。建立“創新創業”學分銀行,制定《創新創業學分認證、積累與轉換方案》,如用創意作品、專利、加入創新創業團隊、銷售業績等轉換學分,讓學生在思考中樹立創新意識,在實踐中培養創新能力,將技藝運用于職業。學校每年評選“創業之星”,設置非遺項目基金,激發傳播非遺技藝的意識。
課程推動,開展進階式培養
從教育的層次性與學生認知規律考慮,人才培養需要由基礎向更高層次發展,循序漸進,逐層推進。遵循這樣的教育規律,學校以課程體系構建為起點,開展進階式培養。
開設通識性課程,培養傳承意識。從整體上做好布局,學校將非遺技藝課程與創新創業課程相融合,植入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局部上,按各專業屬性與非遺項目相關度擬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分為非遺技藝專業班級和非專業班級,在各專業開設不同類別、不同難度的非遺技藝課程。如將首飾設計與制作專業、幼兒保育專業作為專業班級,在首飾設計與制作專業開設花絲鑲嵌、犀皮漆器制作等2門課程,旨在通過非遺技藝制作國潮、現代飾品,在幼兒保育專業開設面塑、紙藝、巖彩畫、掐絲琺瑯等4門課程,貼近職業,開發課程資源;其余專業作為非專業班級設置公共選修課,開設非遺技藝體驗學習課程。同時,各專業開設直播、微商品牌等創業課程作為通識課程,提升學生創業認識和創業意識。
實施活動課程,發展創業意識。學校以非遺工作室為依托,在學生共同學習基礎上,遴選創新意識較強、技藝水平較高的學生在課余和社團活動時間進入非遺工作室進行深造。同時,開設專業性較強的企業服務、產品開發、風險防控等課程,強化學生對創業的認知。課程中既涉及非遺技藝的精工打磨,又涉及如何利用技藝進行創意表達、創新實踐。工作室為學生提供環節訂單,即針對非遺技藝的某個制作環節進行加工,創造經濟價值。
同時,打造“和雅”講堂作為第二課堂進行經驗補充學習。邀請優秀畢業生開展“女職為我起航”事跡報告會、非遺大師進校園、戲曲進校園、中藥養生進校園等主題活動,增進學生對非遺文化的認識,強化她們熱愛非遺、傳承非遺的意識。
實踐創新創業課程,傳播非遺文化。[1]選拔優秀學員組建非遺特色創新創業團隊,制定“非遺特色創新創業團隊梯隊培養計劃”,建立優勝劣汰遴選機制,通過定期學習,團隊內部各展所長,自主設立技術總監、企劃總監、財務總監、營銷總監等職務,制定項目計劃書,自主經營,為非遺創造經濟價值,為非遺文化傳播創造文化價值。
平臺帶動,助力創新型實踐
中職階段的學生年齡在15—18周歲之間,大部分學生尚未成年,不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因而開展創新創業尚不具備人力、物力條件。學校要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為其學習技藝、提升技藝提供師資,引進企業行業資源,擴展產品銷售渠道,從而激發創新創業能力,形成用創新創業帶動非遺傳承傳播,用傳統技藝提升創新創業能力的良性循環。
打通企業平臺。一是定點銷售。學校打通校企合作通道,企業方為學校在店內開設展銷平臺,學生將加工制作成品放置實體店進行試銷;學校獲三峽博物館典藏文物授權,用非遺技藝制作文創產品,進入三峽博物館專柜進行銷售,在轉化商業利潤的同時傳播非遺文化。二是訂單銷售。借助學校擔保平臺,與企業簽訂訂單協議,通過完成訂單創造商業價值,傳播文化。三是開發課程資源。非遺創新創業團隊拍攝技藝教程微課,開發系列教學資源,學校幫助尋找銷售平臺,通過銷售課程,實現商業價值、文化價值。
建設研發平臺。根據青年人身心發展特點,研發非遺創意表達,挖掘非遺實用價值、商業價值、觀賞價值,將國潮、時尚元素等注入作品,開發非遺產品,增加市場吸引力;落實國家低碳環保戰略,師生共同研發用蔬菜水果汁調色的無毒無害可食用的面塑原材料,將其應用于手工活動、幼兒玩教具和環境創設,貼近家長和社會對安全環保的需求,目前正在申請專利。
搭建競賽平臺。學校通過校內舉辦“‘和雅’女兒節”“‘和雅’藝術節”系列活動,開展金點子比賽、創新創業大賽等,為學生提供展示平臺的同時采用末尾淘汰制,用優勝隊伍進行補充,以此建立良性競爭機制。校外組織非遺創新創業團隊參加教育部“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全國“黃炎培杯”創新創業大賽、非遺創新成果展、“渝創渝新”大賽,讓學生在競賽中提升非遺技藝。
鼓勵自營平臺。學校組織學生依托各類參觀活動開展商品展,現場設攤進行產品推廣,推薦學校特色品牌,增強創新精神、強化創業意識。鼓勵學生挖掘線上銷售平臺。學生與淘寶、抖音、小紅書建立線上銷售點,通過經營非遺微商店等,更大范圍地傳遞非遺文化。
資源助動,根植多元化沃土
學校整合社會力量和國際資源,激發教師、學生、校級班子、政府人員、企業家及創投家等創業教育主體的活力,構建基于非遺特色的創業教育資源支撐系統。
保障校內供給。一方面,加強師資供給。教師團隊由創新創業、非遺技藝教師組成,為非遺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提供了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加強設施設備供給。學校為學生創業初期“零準入”提供寶石切磨機、金工功夫臺、電動拉絲機、電動吊機、窩作、光纖燈、凈水密度儀、紫外熒光燈等加工設備,節省了成本投入。
匯聚社會力量。區域經濟發展布局為非遺傳承與傳播打開了新局。學校借助新規劃用地打造“重慶非遺集散地”,為非遺文創產品、技藝的傳承與推廣搭建平臺。學校匯聚上級部門、企業力量,向社會募集創新創業基金。
擴展國際資源。學校借助開設國際交流班級,開展國際網絡研討會,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牽頭成立上合組織國家多功能經貿平臺中職教育工作委員會,將非遺文化納入平臺工作計劃,打造境外非遺技藝魯班工坊,提升女職中辦學品牌,傳播好中國聲音。
最后通過鏈條驅動,保障良性化發展。學校打造管理鏈條,驅動非遺特色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永動循環。在統籌管理上完善運行機制。學校完善雙創成果轉化服務與對接,“四大平臺”成為非遺成果從工作室走向市場應用的“中轉站”,保障了教育鏈、創新鏈、創業鏈、產業鏈的有機銜接。在項目運行上制定配套機制。學校完善風險識別預警機制、應對機制、審查機制、項目評估機制、獎懲機制,將非遺項目與社會資源、風險投資有效對接分析,助力非遺優秀項目孵化落地。
(作者:龔國橋 敖姍嫦 黃琦,單位:重慶市女子職業高級中學)(《中國民族教育》2023年第5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chinawa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